陈少立人物名片:1950年出生于徐州市,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s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学会常务理事。 油画作品曾参加第五、六、七、十一届全国美展及第一届全国科普美展。油画作品曾获“2008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风景 风情全国小幅油画展”优秀奖;江苏省美展创作奖、佳作奖;首届江苏省文华奖油画提名奖;江苏省高校美展优秀奖;第三、五、六、七届江苏省油画展优秀奖。 时间:2014年11月11日 地点:陈少立工作室 采访:雷丽叶 雷丽叶:您现在的创作状态是怎么样的?每天如何安排画画的时间? 陈少立:我感觉现在的创作状态非常好,从今年开始创作的重点转移到了中国风这个题材,每天的艺术创作让我十分愉悦,从创作中也获得一种满足感。我每天的绘画时间是规律的,不上课时,每天早上七点多从家来到画室,画到11点多,下午从2点多画到6点,晚上回去休息,做些资料整理,形成这样一个常态。 雷丽叶:在您的艺术生涯中,似乎经历了几个艺术阶段,作品从题材到风格都有所变化,而从您近期的作品来看,主要是中国风这个题材,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陈少立:我的导师苏天赐说过:画家分两类,一类像伦勃朗这样将一种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还有一类像毕加索,他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在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中,风格的变异、内容的探索几乎无人能及,他一生都在追求各种变异的风格并达到登峰造极。我十分敬佩这位大师,大师的艺术精神也影响了我,所以在艺术探寻的道路上,我不想停留在过去自己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上,总是试图寻求变化。事实上,了解我的同行都知道,中国风这个题材我在90年代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来才转为风俗画、静物画以及大众所熟悉的80后题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现在又重新回到这个题材进行创作,主观原因缘于我对中国传统艺术不可割舍的情结,我从小就非常喜爱古代绘画,中学时代曾以古典人物绘画入选全国少儿美展,从事艺术事业至今仍然热爱这个题材。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80后题材的创作已经很难超越,但又不想安于现状,那就应该寻找新的题材进行挑战。我发现,近几年在油画本土化的进程中,国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关注于风景画的艺术家,他们将中国化的元素非常好的融入中国本土油画中,这个可喜的现象也启发了我的艺术探索,同时说明了我在90年代关于中国风题材的艺术探索是有原创性价值的,并可以继续深入挖掘。 雷丽叶:我看过您关于“中国油画本土化”这个话题的探讨和思考,您的这些思考是不是也直接影响了中国风这个题材的创作? 陈少立:是的,中国风题材也可以看做是我对油画本土化的探索,油画作为外来画种,自传入中国就开始经历本土化的发展历程,上世纪30年代,刘海粟、常玉、林风眠、庞熏琴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就开始寻求油画的“中西结合”,开始了将油画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探索与当时时代环境不太呼应,中国油画呈现出全盘“苏联化”模式,但当时仍有一些艺术家在坚持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比如董希文先生非常注重油画的民族性,他的代表作《开国大典》吸取借鉴民族绘画和民间艺术的手法,是具有明显中国年画特点的油画作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油画的观念、形式和技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再用欧洲的标准评判中国的油画,油画本土化的追求者越来越多,与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碰撞、融合也越加显著。 雷丽叶:从近期这个题材的作品来看,您在绘画时如何运用画面元素及技法反映您的这些思考和关注? 陈少立:艺术家的思索必然体现在绘画上,这种思考自然而然影响了我的创作。我的中国风题材在内容上吸取了很多中国古代绘画的元素,画面背景中的古画、家具、摆设、玩意儿都体现了中国的古典元素,人体的眉眼、姿态间无不散发着中国古代人物的婉约曲意。从形式角度来看,人物的造型是变形的、平面化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线条作为中国画的特殊表现,将其运用到油画创作中更是区别于欧美经典绘画。古人书画、粉彩瓷器、民间刺绣都启发了我色彩搭配的灵感,我觉得这就是中国自己的艺术。这种探索性的艺术创作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今后的创作,我还要试着更强化画面的意象,以及书写性的用笔,就像中国画所说的画到高度是写,好的用笔就是兴致所致,自然流露。 雷丽叶:您怎样看待作为学院教师与艺术家这种双重身份?对青年艺术家或是学习艺术的学子们有什么想说的? 陈少立:教师这个职业对艺术家来说很稳定,也是理想的状态,可以一边做与自己追求相关的工作,一边持续不断的创作。艺术最终是用历史检验的,好的艺术家也是由历史判断的,在美术史中留下清晰痕迹的艺术家自然是好的,也是所有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对此,我是心平气和的,带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去画画,因为有所追求所以一直会有创作的满足感。年轻艺术家最后能坚守梦想的很少,每年我们南艺美院有大批学子,最后还留下坚持画画的并不多,我想告诉年轻的艺术家和学子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同时也要有思想准备,因为搞艺术要做出牺牲的,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