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画的画家来说,坚持固有的程式法则还是跟随时代的步伐吸纳新的观念一直是个值得揣摩的问题。青年新锐画家邹荃用她的画笔,生动有趣地解释了这个创作观念中的困惑。 在2014年,最近一次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致青春——北京青年艺术家嘉年华优秀作品展”上,邹荃展示了作品《伊甸园的礼物》,用水墨营造梦了幻浪漫的气氛。不同于传统水墨的自由挥洒和唯美,邹荃的作品中还蕴含融合了时代精神和西方艺术元素。 她的工笔作品注重光线和结构的表现,探索并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表达方式。 邹荃说:“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信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从传统中生,还要在传统中发展,而不是僵硬机械地模仿,甚至重复古代的前辈大师。因为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处在一个更开放的世界,所以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自由开放的观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她作品中。 “由西到东” 1979年出生在北京的邹荃,从小生长在后海南沿,也就是当今北京著名的后海酒吧街。 在这里,邹荃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那时候,家的周围坐落了很多名人故居和军政要员府邸。还毗邻有众多古玩店的什刹海荷花市场,也是中国音乐学院、辅仁大学旧址。”邹荃回忆到:“我喜欢傍晚在后海边散步,聆听从河畔那边的中国音乐学院传出的钢琴声。” 在家庭的影响下,她对京剧、书法、中国画都充满兴趣。少年时期家里挂历上的工笔仕女人物引发了邹荃的兴趣,她开始临摹,并坚定了选择将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作为事业。从那以后,她用了十年的时间,从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画入手,研习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这期间从清华美院毕业,在2001年她被北京画院卢平工作室录取。 “在那期间,我也经历了中国工笔画最没落的时期,被定义为匠气的工笔画日趋没落。当时我还很小,我很茫然,因为我不知道这条道路该如何走下去,直到在北京画院遇到我的导师卢平老师。卢平老师引领我走上现代工笔画的道路,吸收西方素描,并将光影的方法融合到中国画中。” 从北京画院毕业之后,邹荃离开中国居住在比利时,游历欧洲各国,亲历西方大师的绘画作品,努力寻找到让传统工笔画重新焕发生机的密匙,以及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当她带着最新系列作品回到中国时,卢平老师当年对她艺术思想的启迪和她自己亲身经历积淀的艺术思想似乎已跃然纸上。 邹荃当前的作品中散发出既神秘又优雅的气息,西方超现实主义、现代派及其他流派的影响,巧妙而独特地融入到她的中国画风格中。 “女性视角” 创作于2013年的《机米朵系列》,描绘了关于一个女孩的故事,她有一张忧郁的脸,头顶站立着一只拖着孔雀尾巴的机器鸟以及一只彩色的青蛙。背景用变幻莫测的白色营造了一个空间,散发出一种空灵的气息。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代独生子女,小的时候没有小伙伴陪我玩,陪伴我的是各种玩具和玩偶。我会扮演很多角色,有的时候扮演成妈妈,有的时候扮演成一只小兔子。”她说。 如果说《机米朵系列》是她的自画像,那么同一时期创作《梦的触角系列》更多地体现了她对于当代社会女性的理解。 这个系列是由两个熟睡的女孩和一个发辫上落有三只小鸟的女孩,共三张画组成,散发出安详自由的气息。在画家邹荃看来,每一个中国女性内心都渴望自由和梦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真正获得。她们无论在过去还是当下,都受到很多束缚,生活的纷扰迫使她们封闭了自己的思想。 “我用飞扬的发丝反映出女性的心理活动和欲望,在梦里面是不受拘束和真正自由的状态。她们畅游在梦境之中,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邹荃说。 中国水墨的未来 画家邹荃认为,当代中国画应该以更开放的胸怀去接纳和包容各种新生的以及过去不同的艺术流派,因为固步自封不是中国画发展的未来,勇于纳新才能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中国画与新的材料、新媒介和新技术,一定会碰撞出火花,而在意识形态上它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并能够顾传达其思想和情感的。” 除了绘画作品,邹荃还尝试跨界发展,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具有时尚元素的衍生品,与一些影视剧合作。新媒介形式的介入,更充分地传达了她的艺术思想,也使她的作品更具国际化和生命力。 “中国绘画不再像以前文人画那样高高在上,含蓄地躺在贵族的书橱里面等待升值。当代绘画更多体现的是展览性,也就是供大众欣赏。它结合了时尚、新技术、现代情趣和审美,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视野会更加国际化,中国画的舞台也会更广阔。”邹荃说。 王潇琳(北京青年报《BEIJING TODAY》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