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余斌 《聊斋志异》里写婴宁:“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寥寥数笔,其人如在眼前。有部词典里说,“恶作剧”的出处就在这里,且有如下释义:“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为。”我觉得还可推敲:须强调玩这把戏的人并无恶意,即是说,恶作剧并不恶,一有恶意,则不复为恶作剧。也有恶作剧引来了恶果的,不过那是失控所致,决非初衷。 恶作剧的内里是游戏,最须游戏心态。最具游戏心态的人群,乃是孩童,故成人中虽不乏好为恶作剧的人,最乐此不疲者,还是孩童。游戏之所以为游戏,妙在无目的,就为了好玩,纯粹是寻开心。 吓唬人似乎是当年孩童中最盛行的恶作剧,不分男女,一概乐在其中。从某个隐蔽的所在突然跳出来,大叫一声,或是晚上开了手电筒,让头脸出现在光柱中,拖出一条舌头来,都能制造出惊悚效果。点颗鞭炮扔在女生的脚边,轰然一响,更是屡试不爽的勾当。看到“受害者”一惊一乍,等着看笑话者兀自乐不可支,遭女生唾骂也仿佛是一出好戏的组成部分,而且越是恼怒,成功指数越是高。相反,捉弄的对象并不惊慌,或一吓之后淡然处之,那才是大大的扫兴。 这些是“不及物”的,另有一些恶作剧则属“人身攻击”的范畴了。大冬天搞突然袭击,将冰冷的手塞人脖子里去,或干脆塞个雪球进去,叫作“吃冰棒”,非常之盛行。另一项普及率极高的勾当是团伙行为:甲从身后削人一个头皮,待被袭者转过头来,甲一脸无辜,任他去猜疑乙丙丁戊,那几个当然不认账。用弹弓偷袭一下,装得若无其事,等着看被射中的人一脸茫然,属类似的“创意”,其关键均在旁观者不说破,咸与同乐,说破就煞风景了,——都是好事之徒,没心没肺的年纪,谁会检举揭发呢? 更复杂一点的恶作剧就有设局的意味,比如将教室的门虚掩着,在门与气窗之间架上扫帚,只要有人从外推门进来,扫帚便落下,落得巧,就正砸脑袋上。倘有固定的目标,就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赚其入彀,逮谁是谁固然也开心,砸中了你想捉弄的人却更有成就感。但意外之事常有发生,有次我们刚刚安顿好了扫帚等着看好戏,班主任进来检查卫生,不幸就中招了。 恶作剧通常都带有以众欺寡,以强凌弱的意味,但相反的情形也不是没有,只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不过有风险,刺激性也加倍。是上中学时,有年暑假几个人在学校值班,扛着木头枪在校园里巡逻,到单身教师宿舍那边,听有间屋里一位张姓老师在和一女的说话,想起当时的传闻,他正谈恋爱的,忍不住要哄一下,于是在他窗下装神弄鬼,有大声咳嗽的,有学狗叫的,还有一哥们捏着嗓子喊:“张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就听里面拍桌子一声吼:“哪个在捣蛋?!”哥几个立马拔足狂奔,跑出去老远,见后无追兵才停下脚步,喘息未定,兀自兴奋不已,——冲了老师的窝子,还对他直呼其名,实在太刺激了。 但这上面我们实在算不得高人。公认最妙的一出恶作剧是班上一赵姓皮大王导演的。有个老师特严厉,似乎总是绷着脸,考试时就绷得更紧。不仅望之俨然,而且虎视眈眈。不止一人因传纸条被他逮到过。赵姓同学这回几度蠢蠢欲动,自觉终不能摆脱监视。忽地心生一计,——我可以打包票,绝对是即兴的,——他擤了鼻涕在纸上,弄成一小纸团,做势偷偷扔出去。老师自然看到了,过去拣起,且不打开,眼看着赵同学对全班道:“不要自作聪明,以为我看不到?!”因人赃俱获不免面有得意之色。言毕才徐徐打开纸团。接下来的情形对双方都很艰难:老师对着鼻涕满脸红涨,一时又不便发作;赵姓同学与旁边一两个知情的简直要乐疯了,却又不敢笑,也憋得受不了。 后来赵同学还是被喊到办公室被教训了整整一节课,还被勒令写检讨。但他回到教室时却是得意洋洋,仿佛王者归来,因为他知道,他导演的那一幕,注定要成为美谈了。事实上他的恶作剧的确也很快传遍全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