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章剑华 章剑华艺术简历 章剑华,笔名立早,江苏宜兴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曾任江苏广电总台台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等职。江苏省委、省政府曾为章剑华记一等功。 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艺术监督,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出版《想法》《文化时空》《承载》《墨语》《微思录》等个人专著8部,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承载》在海内外广获好评。 章剑华长期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书法论文《刍议书法传播生态体系的重构》《书法艺术的创新之路》《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等先后在《中国书法》《艺术百家》上发表。书法创作从“二王”入门,在孙过庭、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一路循序渐进、赏奇拾异,又以于右任“标准草书”为新起点,将章草与今草相结合,自成面貌,被书界誉为“新文人、新章草”。 (一) “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精华,自仓颉造字迄今大概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金文始,汉字本着“先草而后工”的规律由篆、隶、草、行、楷逐渐演化趋于书体定型!章草乃草书源头。章草之初并不称之为章草,而称草书。后因“今草”兴起,以示区别,遂以“章草”名之。 章草形成于西汉,成熟于东汉,延续至西晋,先后施行近四百年。作为草书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书体,章草兼有隶书和草书的特点,字字独立,形体扁横,波磔突出,笔画简略,使转连带,方圆结合,向背分明,起止易辨,动中寓静,沉稳舒展,平正文雅。 然而,章草毕竟为过渡性的书体,其实用性和审美性均有局限,更因法度严密而略显刻板,以致日趋衰落,并为今草所替代。 (二) 今草亦称“小草”,是对章草的革新而成,是在章草基础上的简化、雅化和美化,适应了隶书向楷书、行书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减少了章草的点划波磔,笔画连绵回绕,字与字之间有联缀,书写更为自由、快捷和方便,信手挥洒,纵横恣肆,变化多端,灵巧活脱。据史书记载,今草为东汉张芝所创,至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博采众长,将今草推到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 有鉴于此,有必要大力倡导书法的改革,走书法多元、创新之路。 如何创新?各有各的思路和方法,而我走的是章草“复兴”之路,即追根溯源,回归草书的开端,从章草开始进行创新创变。 在创新过程中,我始终坚守“汉字为本、中和为上”的书法精神,首先在宏观上思考书法发展方向和道路。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精髓。书法是以笔墨为工具、以汉字为对象、以表意抒情为特征的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化。不论怎样创新,都不能离开汉字这个根本,而应在汉字基础上发挥与升华。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中华哲学思想指导书法创作。中华哲学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和”两字。“中”者中庸,适当适时也。“和”者和谐,和而不同也。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要在对立统一中达到平衡,在千变万化中实现和谐。 在书法精神的引领下,我又在微观上对书体风格进行较长时间的摸索,将古体章草与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相结合,再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笔法,既保留了章草与今草的一些特征,又吸取了篆、隶、楷、行、草诸体中的部分元素,形成了全新的书法面貌,被书界称之为“新章草”。其主要特点是:古意与文气共存,雅正与时尚并举。 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我又将“新章草”的创作方法归纳为五条,简称为“章氏五法”: 1、起笔如楷。借鉴楷书的起笔方法。楷书常以折锋起笔,或谓“露锋入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有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 2、行笔如篆。借鉴篆书的行笔方法。无论大篆还是小篆,其笔法特点为笔笔中锋,即在书写行笔时,进行适时调整,使笔锋随时和纸平面保持垂直,笔尖时刻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正所谓“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3、收笔如隶。借鉴隶书收笔的方法。“收笔雁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挑笔出锋。 4、内构如草。借鉴草书的连笔方法。连笔是草书的特色,将此连笔方法用于结体,形成字内“笔笔相连”,一气呵成。 5、外型如行。借鉴行书的造型方法。行书字型富有变化,灵动活脱,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偶有连笔,上下贯气。 (四) 书法艺术的奇妙在于变化无穷,书法之路的魅力在于永无止境。“新章草”的探索与实践还刚刚起步,我将认准方向、找准定位,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继续进行“新章草”的探索与实践,创变其形态,丰富其内涵,充实其文质,并在字法、墨法、章法上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与提高,使之成为当今书坛的又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起去看“大有文章” ——章剑华·新文人、新章草书法作品展 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书协、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承办的“大有文章——章剑华·新文人、新章草书法作品展”于10月28日至11月10日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作为一场与众不同的个展,没有开幕式,没有研讨会,没有讲话的展览,更多的像是一次艺术的交流。与其它展览不同,此次“大有文章”显得新意十足。展览分为本体展、实体展和媒体展三个部分。共展出其作品一百余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