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便实用的充电宝越发受到智能手机用户的青睐,可动辄就爆炸的意外事故又令不少使用者惴惴不安。由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质监局共同主办的“每周质量大讲堂”,本期就来说一说充电宝的选购以及使用注意事项。 扬子晚报记者 薛玲 事件>>> 充电宝成了“充电爆” 智能手机应用多耗电也快,可随时给手机充电的充电宝于是成了不少智能手机用户随身携带的“神器”,但在便捷充电的同时,充电宝的安全隐患也让不少使用者隐隐担忧起来。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份,深圳地铁内一名乘客携带的移动电源引发了小型爆炸,大批乘客被紧急疏散,该地铁线路也因此造成了近半小时的停驶;今年8月,北京15号线在行驶过程中,一位乘客包中的充电宝竟然发生了自燃,所幸事故并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突然爆炸伤了人 江苏省内也有类似的事故发生。今年6月,一位南京小伙在火锅店吃饭时,正在使用的充电宝产品突然爆炸,并导致一位朋友的手背被炸伤。据小伙介绍,这款充电宝是他花了48元从网上购得,事故发生后,小祁随即开始联系网店要说法,但并没有联系上卖家。 抽查>>> 事故频发引关注 充电宝也叫移动电源,是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的便携式设备,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作为一种以化学电池为主要构件的产品,移动电源如果使用不当或正常使用情况下产品保护机制设计不合理,将有可能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针对移动电源可能存在的危害,质检总局今年还组织开展了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质检总局曾发安全警示 此次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共从市场上采集样品32批次,主要参照电池类产品检测标准,对电芯的0.2ItA放电、热滥用、过充电、重物冲击、过度充电保护等项目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2批次产品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其中9批次产品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不符合,存在发生内部短路时起火爆炸的风险;28批次产品输出电气性能测试不符合,存在损害被充电设备的风险;20批次产品外壳材料可燃性测试不符合,存在无法对电芯起火进行阻燃的风险。 分析>>> 半数产品虚标容量 在质检总局的安全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有17批次产品电芯0.2ItA放电测试不符合,存在容量虚标问题。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导致充电宝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主要集中在重物冲击和容量两个方面。重物冲击主要是考量充电宝在受到强力挤压或摔在地上时,要能保证不起火、不爆炸。而容量虚标则使得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无法达到预期使用效果。 选购>>> 不要盲目追求大容量 对于购买充电宝的消费者来说,应尽量选择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品牌产品,如果产品没有品牌型号、无生产厂家、无电气参数标识、无警示说明标识的产品,最好不要购买。此外也不要盲目追求大容量,选购时还应仔细检查移动电源的外壳,劣质移动电源产品做工相对比较粗糙,同类型外壳,容量越高,其重量也相对较重。 使用>>> 过量充电要不得 为了使用安全,质检专家特别提醒在充电时,若充电宝的充电指示灯显示已充电完毕,应及时取下移动电源,防止过充电。同时消费者也要注意充电宝的使用环境,使用时最好不要放置在包内等密不透风的环境,否则热量散发不出去也会引发危险。此外,在使用或搁置过程中,也应避免与重物或尖锐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内部电芯被重物压变形或被尖锐金属刺穿,导致电芯内部短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