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雷雨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虽然谋了一个差事,但暂时却无处栖身,正在读研的学长徐春荣热心帮忙,让我住在他在老虎桥东侧的沙塘园宿舍。 某日,居然在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高阳去世的消息,不禁一阵黯然。 一直喜欢高阳的文字。他著述宏富,涉猎广泛,无论是写官场人物名士风流,还是考证红楼秘辛雪芹旧事,都是舒缓有致,娓娓道来,在从容不迫中透出成竹在胸的淡定风致,文雅和学养,浑然天成,令人羡煞。高阳的众多作品在大陆行销有年,版本多多,盗版也随处可见,多少表明了高阳小说的长销不衰。三联版的《红楼梦断》四部,当年,我多少次在中山东路的新华书店里反复翻看,急于想买,无奈码洋高昂,囊中羞涩,只能望书而叹。 世人多说高阳的《胡雪岩》如何高超,但我最为欣赏的还是他的《慈禧全传》。高阳所营造的小说世界,也许没有金戈铁马的宏大场面,也许没有扣人心弦的雕弓天狼,但他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厚实的历史功底,深邃的史家眼光,无人能及的文献功夫,把宫廷森严、大臣古风、人情练达、掌故轶事都能天衣无缝一一展现。高阳笔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发展脉络、历史框架大都与历史本来面目相贴近,而且故事细节也都言之有据。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高阳烂熟于心,随时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清代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世态,他都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地融合到小说之中。高阳绝不戏说,信口开河,既不掉书袋卖弄学识,但又能贴近人物栩栩如生。即使他的《金色昙花》、《玉垒浮云》写北洋人物,也都不同流俗,自成一家之言。 高阳少年投笔从戎,置身行伍,后辗转到台湾。但高阳本色仍是一介书生,他1959年退伍后任一家日报的主编,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其中多为历史小说。所谓“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并非如今图书腰封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高阳有一女儿许议今,今年大概40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