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warren 晚上公社放电影的消息往往是上工的人中午带回来的。有时消息来得晚,要到下午歇工时才知道。 电影是露天电影,用两竿粗壮的毛竹撑起宽大的镶边白布,支在晒谷场地的一侧。八月酷暑,田头农活辛苦,双抢大忙的时候,往往也是电影放映队最忙的时候。公社有线广播天天铆足了劲宣传鼓动,战天斗地促生产,然而电影是唯一能提供给社员的慰问项目。一有电影,农活再紧队里也会将夜工停了。这天打午后起,村童们就浸入兴奋和躁动,男孩行为变得有点疯,村东村西地追逐,搅得村里鸡飞狗跳。 看一场这样的电影有时要走很远的路,赶路的村民打着手电提着小矮凳,全凭对地理的熟悉匆匆而行。讲究些的还不忘拿把蒲扇,那是用来拍赶蚊子的。那些家里事多出行晚的也不显着急——一般电影开始都要放一段加片。村民从四面八方向露天电影场汇拢,黑夜中远远近近的阡陌土埂上就形成一串串影影幢幢的黑影,相伴着晃晃悠悠的手电光亮,成为一道风景。 电影场上前面一点的位置早就被人占满了,一般是小孩子居多,盘腿席地而坐,最靠前的离着幕布仅数米距离,看电影时得挺胸昂头,这样的姿势保持久了会脖子酸痛。但没办法,因为你不占这位置就会有人坐到你前面去。后面的大人是坐在自家带来的凳子上看,这是第二方阵。第三方阵是那些来晚了又没带凳子的,全站在后面。站最后面的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才能勉强看到,聪明点的脚下垫块砖。一些小孩上了树,上了土墩草堆。也有的观众会选地方,他们坐到幕布背面,看画面反向的电影,与世无争。 放映设备是装在农用拖拉机上拉来的,一般是单机放映,一部影片短的要用两个胶片盘,长些的要用三个盘。一个盘走完,影片中断,观众等待放映员换盘接着看,有时遇到跑片,则要等上半个来钟头。那时胶片金贵,一部影片同时在两个地点放映,时间错开。前一盘放完,后一盘接不上,等着在另一点赶路送来,对此大伙都是习以为常的。断片换片的时候,蹲久了的人便要站起来走走,憋不住的要找地去解决,银幕上便头影晃动,剪子报纸锤之类的手影戏及时填补了银幕空白。 放正片之前照例先放二十来分钟的加片,新闻简报,说的是全国形势大好,技术革新,兴修水利,粮棉丰收,毛主席接见外宾。简报内容回回换新,背景音乐永不改变。观众对加片兴趣不太大,人声嘈杂常要到进入正片才全场安静下来。七十年代国产影片很少,像《小兵张嘎》《奇袭》等,一部片子看上N遍,村童们人人可以一段段比划出来。新片是朝鲜电影居多,如《看不见的战线》《铁道卫士》《南光村的妇女》等。《南光村的妇女》主题歌非常优美动听。如今半生颠沛,往事如烟,唯这旋律还没有忘记。 七十年代中后期有一部国产影片叫《欢腾的小凉河》,那是我在乡下看的最后一部露天电影,说的是一群回乡知识青年冲破阻力,建设家乡的故事。青年们朝气蓬勃,抱负远大,画出了一幅小梁河远景规划图。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青年们的理想得到了高层支持,地委领导坐着吉普来到村里,一下车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封信,意气风发地喊,毛主席来信啦,毛主席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同意的。村里人认出扮演地委领导的演员原是扮演《火红年代》中的白厂长,一齐笑了起来,大呼“白厂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