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 [盐城]严虹雷 在满目葱茏的树林里,在海堤公路的沟坎边,在名木繁多的公园里,我在寻找一棵树,一棵曾经帮助人们渡过难关的救命树。然而,它的英姿始终没能映入我的眼帘,它的名字,叫刺槐。 刺槐原产于北美洲,我国引种仅五十余年。刺槐树冠高大,叶色鲜绿,每当花开季节,绿白相映,素雅芳香。徜徉于刺槐林中,鸟语阵阵,芳香袭人,风清气爽,令人忘返。刺槐生命力极强,耐碱耐旱,不管土壤贫瘠肥沃,只要有一粒种子衔住泥土,用不了几年就能繁衍出一大片枝条葳蕤的林子,举目望去,犹如一道道天然屏障。刺槐木质坚韧,大可作桥梁枕木,小的可作锤柄雪橇,正因用途广泛,如今亚欧各国都已引种。我国引种刺槐,始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末。那时每到夏秋,台风肆虐,海堤决口,淹没农田,毁损房屋,哀鸿遍野。政府为固堤防潮,救民众于水火,从国外引进了大量刺槐种子,广植于所有海堤两侧,公路沿线,以及沿海一带广漠滩涂荒地。刺槐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几年之后,沿海一带便到处郁郁葱葱,成为内地难觅的自然景观。自此,海堤无虞,民生安宁。 刺槐不光材质坚硬,用途广泛,而且其花还能食用。每到五月,穗状白花挂满枝头,芳香宜人采之不竭。在那朝齑暮盐的年代,人们为了活命,采下槐花用以充饥。一家采,家家采,不少人家整个五月都是槐花当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因槐花能食,从而使若干人度过了灾荒,挽救了若干人的性命。追古抚今,槐花功不可没,善待刺槐,是人们共同的责任。 俗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刺槐亦如此,瑜不掩瑕,也有其与生俱来的两大缺点。一是多刺。刺槐缘刺得名,因而浑身上下长满如同钢钉般坚硬的木刺,人畜近之,稍不留神就会被扎。钉刺是刺槐本身的防御武器,枝条越嫩,钉刺越利。随着树龄的增加,树皮的增厚,防御功能的增强,钉刺也开始由下而上地逐步脱落,但稍嫩些的枝条,仍然“锋芒毕露”,让人远而避之。二是易蛀。刺槐是无虫害树种之一,只要活着,也许是浆汁苦涩的原因,无虫涉足。可一旦被人放倒,哪怕是把它放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也会生蠹。因此大凡刺槐被放倒之后,大多都放水里浸上一年,让那些极易生蠹的树汁泡净了,然后再风干备用,这样即使做成精美家具,也不至于因虫蛀而“功亏一篑”。在那寸木难买的年代里,刺槐成了沿海地区的当家木材,人们架屋子,做家具,以及农具中的扁担锹柄,无一不是刺槐。那年代,刺槐的作用已发挥到极限。 不知从何时起,刺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就连有着数万亩刺槐林的沿海林场,如今也靓影难觅。是可选树种多了,还是人们嫌其疯长与其他作物夺光争肥?好像都不是。论生长速度,它比不过“速生杨”。论树冠遮荫,它比不过如今到处可见的栾树。当然,任何生物都存在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不过刺槐如此被淘汰,会让人想起“得鱼忘筌”这个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