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进栖霞山,就会看到一块巨大的石碑。叫明征君碑。碑文是唐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为之书丹,另一书法家王知敬为之篆额。寺庙里能留下来的唐碑向来很少,跟后来唐武宗的大规模灭佛运动有关。这块明征君碑由于碑文是先古皇上所撰,得以幸免。今天尚存,十分难得。这个明征君是何许人也?唐高宗为什么要给这个几百年前的隐士写碑文呢? 明征君不是本名,他确姓明,名僧绍。明僧绍学识渊博,加之显赫的家族背景,在当时有极大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其父起名僧绍,就让他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僧绍天分悟性甚高,从小就对佛学有着浓厚兴趣,碑文上说他“早植净因,宿苞种智”和“悟真空于其虽,体法性于青襟”,少时就“少无尘杂之情”,对于出仕升官发财之事,了无兴趣。最大的志向就是“托志于林岩”,梦想何其微?梦想何其大?他要做归隐山林的隐士。后来,他的一生确实是进出山林、坐穷泉壑。他先后在青州崂山(青岛)、郁州掩榆山(连云港)、建康摄山(南京)的山中隐居和讲学。明僧绍一向“负杖泉邱,游睨林壑”,到南京后,发现摄山很好,有神谷仙岩,甚合他的心意。在掩榆山上,他曾建“栖云精舍”作住处。“栖霞”两个字的最早来历可以推到明僧绍在掩榆山建的栖云精舍。僧绍先生确实有大智慧,多次拒绝了皇帝的征召,但他却迎来一个叫“明征君”的名号。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在唐高宗时代很有名,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后入仕途,深得皇上欢心。明崇俨得到了唐高宗的宠幸,便要光宗耀祖一下,把他的祖先抬出来。他就要唐高宗给他的五世祖明征君写了个碑文。唐高宗为明崇俨写碑文,还顺带写了“栖霞”两个大字。也正因为明征君碑与唐高宗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庇护了栖霞寺。每次去栖霞寺,我就会想,在这样的世道里,何处觅征君呢? 育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