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秋日的午后,他年且七十,周身蒙灰,过于高瘦的身子分明已经佝偻出一种沮丧的倦怠。风迎面扑来,他贪婪地深吸一口气,屏住片刻,又长长吐掉,脸上的愁容似乎才少了几分。他姓孔名丘,一个来自远方的异乡人。 此前他从没想到自己这一生会有如此艰辛曲折的漫长行走,竟从祖地鲁国走到卫国,再到曹、宋、郑、陈、蔡等国,然后又来到了广阔辽远的楚地。世事纷乱,他不厌其烦地四处奔走反复诉说,试图让已经陶醉于俯视众生的君主们能够积德怀义,以仁为政,并且先行礼仪,感化他人,这个过程耗掉了他生命的十四个春秋,却一而再地重重受挫。其实楚国曾给过他几丝幻想,年轻气盛、一心想重振国运的楚昭王向他发出邀请,并打算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疆土封给他,谁知最终仍是失望,他只好离去。从楚国国都郢城沿着蜒蜿小道由西向东,然后抵达了这个叫高淳的地方。东面是吴国,西面是越国,处于吴头楚尾之地,数十年来此处一直是非不断烽火骤起,所以他要来看看,看一看这里的山山水水可有哪些特殊之处。 原来有一个如此广阔的丹阳大泽啊,大小不一的湖次第相连,无边无际,恣意汪洋。水草丰美,必定带来万物丰盛。他还知道了这里原先有座城叫固城,还有座行宫叫越王宫。 五十多年前这里还属吴国,城是吴王余祭所建,建在北边梁山和南边秀山之间的咽喉地段,城墙长达七里三百三十步,高则有一丈五尺,因为坚固,便得名固城。可是楚国哪里容得下这样的举止呢?在城建好的第二年,就派大军来伐了,一次两次三次,直至第六年,终于攻下城池。再固的城又有何用呢?终究吴国人只能悻悻败退而去。然后楚平王就来了,有山有水,正是享乐休憩的好去处,他雅致大起,居然大兴土木,赫然建出一座供自己游玩寻欢的豪华宫殿。 只是当孔丘站在这里时,固城已经毁了,越王宫已经没了,剩一地残砖断瓦凄凉地萎在那里。他已经知道,是伍子胥一把大火将其烧掉的。原本是楚臣的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所杀而决然逃到吴国,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复仇之路。从吴国到楚国,只有水路才是最佳选择,所以这一带的河道被疏滩拓宽,又凿穿阻塞之处,终于在十多年前,协同孙武率六万吴军挥师而去,先拿下固城,点火烧毁一切,再攻入郢城,把已经故去的楚平王尸体挖出,当众用铁鞭狠抽三百下,泄尽私愤。其实又得到了什么呢?他鞭尸了楚平王,可楚昭王城陷前已经携家人及随从逃走,一年后再与秦国联手,领军卷土重来,夺回郢城,并且励精图治几年,又重新步回春秋大国之列。而伍子胥虽苦心辅佐吴王阖闾,并挖掘来军事奇才孙武令吴国如虎添翼,逐一攻下楚、徐、鲁诸国,因此得到最高爵位,被称相国公,可是阖闾死后,新吴王夫差听信谗言,居然派人送来一把宝剑,让他自尽。他肯定咽不下这口气啊,新的仇恨又冉冉升腾。举起宝剑之前,他只能给家人留下狠话:待他死后,一定要把他眼睛挖出,高高挂到东城门上,他要亲眼看看卧薪偿胆中的越国有朝一日是如何灭掉自以为很牛逼的傻逼吴国。这当然再次激怒夫差,五月初五他干脆让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草草一裹,弃之江中。孔丘叹了口气。 不觉间他已经从湖边缓缓走到不远处的梁山。他要登山,登到高处再看一看。步履有些僵硬,他行走得略感吃力,微微喘着气。弟子们上前争着想背他,却被他坚拒了。与他老家泰山相比,梁山其实不算高,有着江南特有的葱茏繁茂,山势也舒缓平和得如少女柔软的身躯。他在一块石头上坐下,俯瞰山下。夕阳渐西,霞光正起,湖水荡漾,芦苇起伏,江山如此多娇,可是经历吴楚两国几个回合争来夺去杀戒大开后,却已屋舍荒废,人烟不再。他连咳几声,又再叹一口气,他做出一决定:回到老家去! 根据后人的记载,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八岁。回到鲁国他又活了五年,这五年除了继续传道授业,他把自己整个人都置身在如山书堆里,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当生命临近终点时,望着那一叠叠高高垒起的书籍,他肯定会有些许庆幸吧?这些传世之著,难道不比那些空谈更扎实有力吗?不知此时他会不会因此想起远处那座叫梁山的小山,以及那个叫高淳的江南水乡。五年前是命运把他带到那里,让他置身于如画的山光水色与烽火过后的满目疮痍间油生万千感慨,让他及时刹车回转,完成著书立说。 他没有料到后来会有那么多人竞相把他提起,甚至建祠立庙,尊他为圣人,为万世师表。无论如何这都是让他颇感欣慰的。不再烽火连天,不再兵戎相见,那个水美草盛之地确实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去处啊。 林那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