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著名编导家陈维亚的工作履历表堪称“辉煌”,作为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他曾获得过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然而,当他从肩负“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身份的那一刻起,陈维亚的内心情感一直是隐秘而伟大的。对于此次的工作,他说了一句异常动人的话,。 扬子晚报记者 张漪 1969年12月 少年离别家乡 时空倒转,刹那间回到1969年12月27日,那一晚陈维亚跟着被下放泗洪的父母亲坐着小船从下关离开了南京这座生他养他的城市。那一年,他13岁。45年过去了,陈维亚对那晚少年的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历历在目,“灰黑色的天空与夜晚下的水面相接,水天一色,雪花漫天飘洒……”,陈维亚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有一丝沉浸在回忆中的复杂,不过,很快他的脸上闪现出一抹异样的光亮,“我再也想不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能够回到南京为‘母亲’做点事情。” 离开南京的这四十五年,陈维亚的人生已经从青涩平凡走向了光灿鲜亮,也从少年走向了壮年,可是他对家乡的赤子之心依然浓烈异常,不改初始,“能够担当南京青奥会的开闭幕式总导演,也可以说是我这个长期漂泊在外的南京人终于圆了自己的少年梦。”原本字正腔圆说普通话的陈维亚言及此激动满怀,突然不知不觉地讲起了南京话,“我终于‘逮’到这么一个机会,为家乡做事喽。”记忆中,儿时的家乡南京梧桐树遮天蔽日,安静、优美,富有诗意,但是也带着一种悲情,“冒着雪离开南京,不悲情吗?从六朝到民国到南京大屠杀,南京的历史不悲情吗?”陈维亚稍稍沉吟了一下,接着语调变得铿锵有力,“我们就是要通过青奥会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向全世界宣布南京‘告别悲情’,走向青春,走向未来!” 2011年12月 壮年圆梦开始 2011年的12月,已经开始筹备青奥会开闭幕式的陈维亚第一次带着主创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们专程从北京汇聚南京,并登上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他说:“小时候我家住游府西街,那时候我在二楼就能看到闪耀着银色光芒的紫金山天文台,它给我的儿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也正是这一次的参观拜访,给了陈维亚及主创们一个重要的青奥会开幕式创意,“这个创意代表着南京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气质,它是可以与世界对话的,它一直坚挺在我们的创意中。这是青春中国、青春南京的展现,通过开幕式,我们也想告诉广大青少年,你们的未来如此美好,美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 立意与主题确立后,具体创作的过程却是异常艰辛的,尤其是在家乡这块土地上为家乡人做事,让陈维亚的压力异常之大,“如果说整个开幕式是一道菜,那么这道菜怎么做,究竟做什么菜,这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它从无到有。”这个痛苦让“掌勺人”陈维亚夜不能寐、茶饭不思。 在南京工作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他几乎没有时间回到自己现在北京家里看望母亲,某一天他说要回去吃晚饭,年事已高的陈妈妈为了等儿子,隔一会就到阳台上看一下,最后下楼直等到路口。她知道儿子此次在为自己的家乡做事,她也殷切地期盼着儿子能回来讲一讲家乡的变化。 “这一次将引领全世界青年人看未来” 三大特点 筛选“南京元素” 尽管南京青奥会是面向全世界的,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中国青少年,而作为举办城市,南京元素显然是青奥会开闭幕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陈维亚总结了他筛选“南京元素”的三大特点,“首先它要具有代表性,它能代表南京优秀的文化历史,代表南京城的精神气质;第二,它要有辨识度;第三,易于广场表现。”基于这三大特点,明城墙、南京的城门这些表现南京是“石头城”特征的元素也会将在开幕式表演中展现。对于“石头城”,陈维亚还记起一件小事,已经过世的父亲从南京下放到泗洪农村后,曾经给南京的朋友写信,末语是这样写的:盼望何时逛石头。——这句话,陈维亚大概一生都不会忘记,因为那简单的七个字里面,蕴含着多么深刻的思乡之情。 为南京青奥会工作的这段时间,“老南京”陈维亚接触了很多“新南京人”,“感谢这一段时间以来,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年轻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他们给我们导演组推荐了很多关于南京的资料,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作为一个总导演,陈维亚自认为做一场青奥会开幕式这样的大型表演,难度最大的是创意的突破。“我们是在跟全世界最精英的成员比,压力之大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另外,我做了那么多的大型广场表演,突破、超越自己也是最难的。既要创意精彩,也要技术上能够实现,并实现政治、技术、人身的三大安全。这就是戴着枷锁在舞蹈。”陈维亚们最开心的时候,是一个好的想法在广场上呈现,“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好一点。” 陈维亚将这次南京青奥会比喻为继08年奥运会的又一次艺术与高度上的飞跃,“北京奥运会是展开一幅画卷,让全世界看中国,这一次我们将引领全世界青年人看未来。” 四个第一 向全世界青春亮相 “节俭办青奥”是本次盛会的一个宗旨,对于这一点,陈维亚的理解是,“如果因为节俭办的开幕式不好看,也是浪费。既然‘节俭’就要更精彩。”基于这样的追求,除了开幕入场仪式的50分钟外,青奥会开幕式表演环节只剩下大约40分钟,在这个40分钟里,陈维亚给出了“四个第一”,“第一次在大型广场表演中推出了100多个人在空中的舞蹈,这些担纲飞人表演的表演者们一直在深山老林里训练,目前还在精打细磨中。”至于第二个“第一”,则是由在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中挑选出的500名舞蹈学生创造的,“这种被称为是‘软雕塑’的舞蹈,也是首次在大型广场表演中被应用。”此外,由南京多所中、小学300-4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将在开幕式的全程九十分钟内站在一侧适时演唱,这种新颖的,大量运用的合唱方式,也是首次出现在这类场合,面向世界为青奥会的表演增光添彩。最后一个“第一”是,整个开幕式表演中,音乐是贯串的主线,而设置的段落中,也第一次运用了微型音乐剧的概念。 陈维亚说,“这四个第一次,我们就是想要运用艺术的形式,特别准确、强烈和形象地表达青年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和情感。”为了展现青年人的这种风采,开幕式的表演者均为青少年,几乎没有那些大腕的明星艺人,包括会歌的演唱都不是特别大牌的演唱家。不过陈维亚也承诺,开闭幕式的盛宴中,一定会有年轻人喜欢的歌手登场,还有五位南京籍的优秀青少年钢琴家的演奏。陈维亚说,“这就是一个青春的狂欢”。此外,为了能在节俭的预算上,增强视觉与听觉的好看好听度,本次的青奥会开闭幕式还大量使用高科技的灯光投影,第一次大面积地运用高清晰度的高科技虚拟技术,效果足堪“震撼”。而在主体视觉色彩的表现上,陈维亚也告诉记者,它是由单一到丰富的一个过程。整个表演的色彩氛围先从隆重的色彩逐渐走向多彩的青春世界。 一种心情 期盼家乡人给高分 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办公区域的墙上贴着大大的标语,“祖国重托 神圣使命 实现梦想 无上荣光”,那无声的文字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感召着每个人,它也让开闭幕式的主创陈维亚们甘心付出,每天睡觉都不足5个小时,忙碌辛劳又满怀期盼,记者关心地询问,16日开幕,那么主创们15日是什么心情?对此,陈维亚笑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而我要做的惟一的事情就是尽量让大家放松,各个部门的人们才是最有压力的。”而开幕式一结束,闭幕式的工作又开始进入倒计时,可能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一刻轻松下来,“以前做完一项大型表演后,我一早起来还觉得当天应该去开会。那感觉就像是螺丝轴太紧了,已经要‘滑丝’了”——说到这里,陈维亚又冒出一句南京话,把大家都逗乐了。不过,陈维亚倒陷入了几秒的伤感中,“做大型活动的心情啊都一样,就仿佛你在大路上等车,等啊等啊等啊,漫长的等待,但车来时,却倏地一下过去了。不会有任何事情为你等待。” 陈维亚在自己辉煌的职业生涯中,几乎全程参与、见证、分享了中国三十年来国家大型活动、文艺广场表演形式的飞速发展。从最早1990年做第七届全运会第一次接触大型活动开始,他这20多年来亲身经历了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从我们的大型广场表演形态比较陈旧,到后来开放了人们思维活跃起来,再到动用国际一流技术手段的今天,这个过程我们是受益的。它也直接反映了我们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眼看着在家乡南京举办的青奥会开幕式就将到来,陈维亚的心里并没有轻松,相反他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期望,“我的主创团队中有几个都是南京人,我们都想做一个让全世界满意,更让家乡人满意的开闭幕式。”说到这里,陈维亚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期盼南京人能给我们打出一个高分,这比什么都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