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周五,本报公示了首批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明细,此后利群阳光助学行动又迎来了新一轮捐款高峰,助学热线025-86854845铃声不断响起,热心读者了解到由于报名人数太多,资助人数比例仍相对较低的情况,纷纷慷慨解囊。仅三天时间,新增到账的社会捐款已超过10万元。 经初步统计,今年的爱心捐款已经超过55万元,加上合作单位提供的50万元,今年的助学款总额已经超过105万元,至少可以帮助200多位学子,每人获得5000元助学金。 由于捐款仍在继续,本报将仔细核对统计后,于近期公示第二批捐款明细,敬请广大读者关注、监督。 扬子晚报记者 冯可 75岁抗美援朝老兵冒雨赶到报社捐款 生活简朴一件衣服穿了20多年,此前已资助过两个孤儿 南京的爱心人士选择亲自将捐款送到报社,7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唐炳烈就是其中之一。 上周五,老爷子从扬子晚报上看到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报名贫困学子达600多人,而助学金只能帮助200人左右时,他当天上午就冒雨赶到报社捐款2000元。 老人家听力不太好,戴着助听器,穿着十分简朴,他很坦然地告诉记者,身上的外套已经穿了十几年,里面的短袖是上世纪80年代部队发的军装夏服,穿了20多年。他和老伴住的是雨花台一小套房子,36平米。 唐炳烈说,自己老家在四川广元山区,念书到小学四年后由于贫困就辍学了,跟着父亲出门讨饭。四川解放时,他和哥哥一起参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1年6月,他随部队赴朝鲜战场,1952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由于从小历经辛苦,老人特别心疼贫困中艰难求学的孩子。1999年,他从部队转业之后,资助了两个江宁的孤儿,目前两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唐炳烈说,助学这件事对学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一个好前途,同时,也能让整个社会更有发展前景。这次看到利群阳光助学行动的报道后,老人家深受感动,他认为借助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助学和受助都会更加有效率。 爱心捐款进行时 下放知青捐款情系农村 捐款2万元不留名 日前,南京一位60多岁的王先生赶到报社,从包里拿出2万元现金交给我们,并执意不留真名。他说,自己上周五经过报摊时看到扬子晚报头版头条《扬子晚报呼吁社会各界伸援手多帮几个孩子》,立刻买了一份报纸仔细阅读。他曾经是一位下放知青,对农村有感情,也了解农村贫困家庭的生活,希望农村的孩子都有学上。王先生说,只要条件允许,自己今后每年都会来捐款。 捐款留下姓名 希望高中同学能看到 常州陈伟康先生在丹阳工作,上周五看到扬子晚报的报道后,当天就向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捐款2000元,并表示不留名。第二天,他又打来电话,表示可以留下真实姓名:陈伟康。他说,之所以愿意留下姓名,是想到扬子晚报影响力很大,他希望通过公示姓名,让自己的高中同学看到,从而寻找到失去联系20多年的常州市孟河中学八七届文科班的同学。 看到公示名单后汇款 希望更多人献爱心 淮安冯先生在看到利群阳光助学爱心款公示名单后汇来500元。他说,看到报纸公示的捐款名单上只有一位淮安人,觉得太少了,自己也要为助学做点贡献,同时希望更多的人都来为国家培养人才献出一点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