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你来南京,我一定不会带你去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我会带你去转转南京的老巷子。 没错,要说老南京的文化,一定是那些隐身于老城南的街边巷角,每条窄小狭长的巷子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 【饮马巷】 饮马巷位于中华门镇淮桥西。南宋时金兀术攻进建康府,直奔内桥王府想活捉高宗,此间康王正领一班臣子沿小道向南门逃去,快到南门时,康王的坐骑突然烦躁不安,引颈要嘶叫,拉马勒缰也无法控制,马的嘶叫必引来金兵追杀。一小臣告之,马渴须饮水。 他们在小巷中找到水井,却无水桶在井下提水,最后在百姓淘米的水缸中让马饮足水,然后才逃出南门。 从此,这条小巷被人称为饮马巷。 【驴子巷】 家住城北的毛老三有毛驴40头,专门帮人贩货,就像现在的运输公司。当太平军即将打进南京城时,守城的清军决定逃离,找来毛老三雇用毛驴驮运财宝,谁知刚出中华门就见到太平军,押运的清兵仓皇逃命,惊恐的毛驴驮着财宝四处狂奔,不知去向。 愁苦一夜的毛老三,第二天惊喜地发现,40头毛驴一只不少地回来了。人们都知马识途,却不知驴也认家。望着驴背上的财宝,胆小的毛老三怕惹来杀身之祸,决定献给太平军。 东王杨秀清大喜,指令让40头毛驴披红戴花,毛老三牵头在南京城走街串巷,很是风光一把,成了大明星。 从此,毛老三住的巷子,人们称为“驴子巷”。 【利济巷】 利济巷位于长白街和太平南路之间,一代大文豪曹雪芹就诞生在这条不足500米长的小巷子里,而且利济巷还是当年抗日战争期间南京最大的慰安所所在地。 【剪子巷】 剪子巷靠近夫子庙的金榜大市场旁。 明初时期,那里是兵器仓库所在,仓库内有很多箭头,故名箭子巷,后谐音讹为剪子巷。 【糖坊廊】 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南京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便利行人,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既可遮阳又可避雨。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位于城南中华门内镇淮桥西北,东南起中华路,西北接长乐街,原名叫灭街,后讹化为篾街,再后来,因设糖作坊于此,故而得名。 “篾街”,顾名思义,是因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于此。至于“灭街”,相传产生于明洪武初年,但究竟为什么叫这么个不吉利的名字,传说很多:传说一:明朝时,因为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扎了一盏大脚女人的彩灯,犯了马娘娘的讳,锦衣卫竟枉杀了整条街的人,所以叫灭街。传说二:此街曾是元朝官员福寿居住之地,元灭亡时,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纷纷合家自尽,整条街的人口无论大小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称“灭街”。 【琵琶巷】 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煤灰堆】 中华门下的一个小巷子。清朝时,这里住了一位姓梅的地主,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他家变成了一堆灰烬,人称“梅家灰堆”,后来误传为“煤灰堆”,于是将错就错,变成了地名。 【三七八巷】 清朝时叫“官沟”,因巷子下面是官方用砖砌的大型排水沟而得名,年代一久,“官沟”讹变成“干沟”。还曾名“千佛庵”。解放初,“干沟”一度出名,因为有位叫“鲁大妈”的“全国爱国卫生甲等模范”,以非凡的勇敢,跳进“干沟”下的排水沟里,将还是解放前夕倒毙沟里的一孤寡老人高度腐烂尸体捞出掩埋。报纸一登,鲁大妈和“干沟”都出了名。1956年编长乐路门牌,便准备将“干沟”各家编为378号、378号之1……巷内各家认为这会造成日后通讯麻烦,编门牌的同志研究后,干脆将“干沟”称为“三七八巷”,巷内各户都是整门牌,皆大欢喜。 【柳叶街】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迷信,而且疑心很重,动辄杀人。有一次奸臣刘伯温编造说,有两条“鱼精”,从燕雀湖逃向秦淮河边俞通海家宅附近的一条小沟里,躲藏了起来。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将秦淮河的鱼赶尽杀绝。他采取的措施是先在上下浮桥布满滚钩,将鱼儿堵在这段秦淮河内聚歼之,并命令部队将捕来的鱼全部用柳枝串起来挂在街上晾晒。这样,整条街就布满了落下的柳叶,因此人们就叫这条街为柳叶。还留下了其他相关的地名:用船板拦鱼的“船板仓”(又叫船板巷);用门板在桥洞口堵鱼的“堵门桥”(今称陡门桥);设台钓鱼的“钓鱼台”;从江边将鱼往回赶的“赶鱼巷”(今称甘雨巷)……另外,还在俞家对门立一牌坊,即百猫坊,上面刻了100个猫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俞家大门,使“鱼精”不敢出来,永无翻身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