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堕落的标志之一是,在几年前,人们说起神曲的时候,指的还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作品。现在,指的则是各种让人眼前一黑的流行歌曲。 尽管它们被嘲讽、被取笑,甚至被严肃批判,但是依然以星火燎原之势,占领了网络视频、广场音响、手机曲库甚至晚会舞台,你不想听都不行。 从《月亮之上》、《爱情买卖》、《最炫民族风》到《小苹果》,神曲为什么能那么神? 神曲的标配有哪些 按照一般的解释,“神曲”通常指的是一些歌词非常押韵,曲调能够配上任何舞蹈的歌曲,令人神情振奋,男女老少皆宜,每次听都给人一种轰炸的感觉。曲风或上口或雷人,褒贬不一,以令人中毒的旋律风靡各地。 如果总结近年流行的神曲,你会发现它们差不多都有共同的特点:通俗、简单、节奏感强。 所谓通俗,用专业乐评人的话说,是歌词“扁平化”、“快餐化”,用普通人的话说,就是——通俗,或者说,俗。围绕的主题基本不离男女之爱,要么是表白,要么是哭诉,比如“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最炫民族风》虽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歌颂,可是表现的形式,依然是“我的爱”,“你是我天边最美的云彩”。所谓简单,就是它们的歌词基本上都是大白话,修辞水平不超过初一语文教学大纲。节奏感强,是的,就是“动次打次,动次打次”,基本上都是在走迪斯科路线。而且歌曲的高潮部分非常明确,不断重复。 好了,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不要急着说“切,这些我都知道”,因为这些只是咱掰开了揉碎了说的基础。 神曲是如何崛起的 不得不说,神曲的出现,跟网络时代分不开。想一想,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有什么神曲?神曲的土壤,其实是网络带来的草根时代,让很多体制之外的人有了创作、传播音乐作品的能力。 既然神曲面对的就是普罗大众,那么品位自然可想而知。能够流行的,一定是仔细琢磨了大众的爱好品位,换个流行的词说,得屌丝者得天下。 比如凤凰传奇,这个组合在2005年开始走红,2006年捞到第一桶金,走红的渠道是哪里呢?不是音乐电台,不是电视台,而是flash和手机彩铃。当年,《月亮之上》创下了彩铃下载7900万次的惊人数字,而《荷塘月色》2010年的手机应用数量超过1亿人次。 相比固定的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覆盖面广阔得多。2012年,城市的宽带接入家庭才徘徊在50%到60%,而手机用户已经超10亿。成为神曲,当然要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博得大多数人的喜爱。 神曲是如何洗脑的 由于神曲“动次打次”的节奏太过鲜明、内容太过简单,很多人虽然很鄙视神曲,但依然被洗脑,脑子里经常不自觉地出现某首神曲的旋律,一发而不可收拾。 神曲洗脑就是俗称的“Earworm”,翻译成汉语叫“耳朵虫”,这是一种大脑神经运动。神曲几乎就是针对这种耳朵虫现象量身定制的,这也是它们能够席卷大江南北的原因之一。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提出过一个理论,叫“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这个术语的意思是,在人类的大脑中,有部分信息记忆被相关线索提取,轻微的感官刺激都可以提取这些信息,导致它成为一种不自主或者说是无法控制的人体现象。 神曲通过简单粗暴的旋律,能够不断刺激人的大脑,让大脑不断注意它,并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一旦提取线索出现,比如回忆到你听神曲的场景,甚至仅仅是感到无聊时,大脑就会触发相关信息,你的脑子里就开始拼命单曲循环某个神曲的片段,越是想停,就越停不下来。 最后咱要抬出来的,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这位老先生还是一位高冷的音乐理论家,他对流行音乐很看不上眼,认为听流行音乐的时候,不需要专注领会音乐的震撼和洗礼,只需要漫不经心地当做背景音来欣赏、消遣。于是,大众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就一直保持在低水平上,品位始终不高。阿多诺老爷子的理论一直因为太高冷而受到批评,但是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中国古人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意思是好音乐没人听了,到处都是超难听的神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