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季,高校生源大战再次上演。“晒女神”,“晒空调”……今年各校更是剑走偏锋、各出奇招,清小华“卖萌”、哈工大的“冬暖夏凉”……(6月29日《扬子晚报》)。 近年各大学招生正式版或民间版渲染的“软实力”和“小情调”,使人感到我们的大学正在变得更有人情味,不能否认这是一种进步,好事。 但我们以为,应有一个前提,就是除了这些软的或美的,大学也应该先把硬的说说清楚。比如,上了这所大学,孩子通过几年积极思考和勤奋学习,如果品学兼优,是否就公平公正地得到保研等提升的机会?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就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和满意的报酬?这段大学生活是否能使他们受益一生或至少有个饭碗?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即使把大学弄成五星级宾馆或再有多少风花雪月的浪漫,又有什么实际意义?现在,一些大学如此强调“美丽”,会给人一种“戏不够歌来凑”的空虚感,但愿这是我们的错觉。实际上,今年4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75所部属高校发布的“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75份就业质量报告平均分“不及格”。 这事让笔者联想起印度人家喻户晓的“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上麻省理工”。因为,印度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薪酬高于美国名校;在全世界所有大学中,出身印度理工学院成为富翁的比例最高。这是一个奇迹,更引人思考:孩子读几年大学主要得到什么?如果上大学有美女美食美景,又有毕业后的美好未来,当然更好。怕就怕孩子在校时快活、轻松和热闹,毕业后却遭冷遇,难以谋生。对此,我们的大学真该好好学学印度理工,无论如何,先帮着孩子把让人羡慕的饭碗端好,招生时把这一条放在首位。 (江苏 顾德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