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说2014年中考语文考场,一群学子奋力攀登,终于到了作文的华山脚下。华山巍峨,经幡飘扬,赫然大书“孩子与老人”。学子皆乐:这是一个老少咸宜、入口即化的题目啊,大笔一挥,写一段孩子与老人的祖孙情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 孰料绵若无骨之下往往玄机暗藏,也为高手过招留下了空间:孩子和老人,构成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其间的历程就叫做人生。孩子和老人往往是武侠江湖里最高深莫测的群体,也极富思辨与象征的意味。 一方面:孩子意味着新生、希望、创造、朝气蓬勃、百无禁忌、天真无邪;老人意味着衰老、失望、保守、暮气沉沉、经验主义、老奸巨猾。另一方面:孩子也意味着柔弱、浮躁、少年轻狂、年幼无知;老人也意味着:浑厚、安静、老骥伏枥、老马识途。 在当下社会,这两个群体还分别构成了养老问题、独生子女问题,交织着隔代教育的无奈、沟通的尴尬…… 201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题是: 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深沉的思考。 请以《孩子与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面对今年的作文题,考生们该如何破题,从哪里入手呢?本报邀请了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副校长殷涛来为大家指点迷津。 考生可选角度颇多 可以赞美老人拥有孩子的心态与活力、期待老人以智慧引领孩子、呼唤孩子理解老人(习惯、性情、无奈等)、欣赏老人(宽容、诚信、俭朴、睿智等),还可以揭示这种代沟,反思相关现象,呼唤某种变革…… 但仅仅如此吗?孩子与老人仅仅是时间轴的两端,是文化冲突双方的代言人,努力表现一方对另一方的宽容和悦纳吗? 华山论剑的顶尖高手出现了:表达一种相互欣赏的赞美,表现一种文化互哺的期待,表达一种相互融通的祝愿……这样的写法立意高远,但忌讳流于说理,教条空洞,而应该叙议结合,血肉丰满,自然亲切而又发人深省。可以写成个体之间的故事,小中见大;可以从现象引入,表现社会两大群体之间的相互映衬,相互发现;可以由事件切入,层层递进,上升到一个民族层面关于继承与创造、保守与开拓的哲学思考,一个老大帝国和少年中国的时代定位…… 呜呼,江湖险恶,强中自有强中手,长江后浪推前浪。要让孩子们笑傲江湖,必须在平日千锤百炼。此番作文题的牛刀小试,明晃晃地昭示考场作文的走势:炫技者将让位于实力派;低层次模仿者要臣服于高品位创造者。 作文题目启示不少 打开课堂,放入生活。课文只是个例子,只有扎根于生活才有经久的生命力,语文课堂的外延应该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堂一定要“接地气”,大胆放入生活的活水。老师对于课文的讲解不能拘囿于教参,更不能肢解,而是要联系生活,走入生活,“开窗放入大江来”。笔者曾经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去旅行”,带着学生红梅公园访梅、舣舟亭踏秋、校园寻春、走廊日光浴……课堂的脉搏随着时代一起跳动,这样的课堂才有大境界,大气场,大生机,才能吸引年轻学子享受“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美好。 打开生活,磨砺思想。生活丰富多彩,也光怪陆离,既有吉光片羽,也有沉渣浮起。我们要交给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一次日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处风景,生活中这些细节随处可见,鼓励学生“抓拍”美好而难忘的瞬间,在高涨的情绪中自由写作,哪怕片言只语,日积月累,目光会变得敏锐,心灵也会变得柔软,这些素材也将积淀为鲜活的写作原料。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在生活中砥砺思想,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用文章浓缩和提炼生活,也丰富着生命,表达着个性。 打开经典,提升境界。思想从哪里来?一个捷径就是经典。那么多睿智的大脑、那么悠久的时间、那么多辽阔的空间都浓缩在一本本的经典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经典里是更加丰富、美好而纯粹的世界。经典不是文字的排列组合,而是思想的熠熠生辉,是汲取精神营养的脐带。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开展读书活动,青年学子多读经典,含英咀华,自然会涵养气质,养成“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而非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郭靖宇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