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义”二字,是中国传统道德观里非常高的评价。诚信,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信义姐夫”为口中“文化不高”、“小本经营”的内弟陈老板尽点姐夫的偿债义务,这本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熏陶下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其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正是这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凡人之举,在普通人眼里,令人感动:还有亲情,还有道德,还有诚信! 开干洗店的内弟一家,不幸液化气中毒罹难,深明大义的教师姐夫,含泪通知数百名顾客到干洗店取衣服,并请在该店办洗衣卡的顾客退卡拿钱。2012年5月初,一件貌似“小”却又不小、寻常而又不平凡的“凡人小事”,在扬州引起不小的反响,经本报报道后,迅速成为新闻话题。作为采访人和作者的我,则一直被该事件的主人翁“信义姐夫”所感动,所震撼。可以说,5月4日、5日、7日3天的连续报道,都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动、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一种身边“小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和人格力量,驱使我在很短的时间内,采写完成稿件,用一气呵成形容,也不为过。而时隔两年半之久,回忆起这个事情和过程,就像昨天一样,清晰异常。 5月4日被扬子晚报门面版头条导读的《开干洗店的内弟一家不幸罹难,姐夫含泪喊数百位顾客退卡拿钱》一文,源于通讯员的一个报料。5月3日,通讯员称他们小区有个开干洗店的外地小老板特别惨,一家三口都死于液化气中毒。小老板的亲戚不简单,专门贴出告示,让顾客拿衣服拿钱。这个亲戚是罹难小老板的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顾客对这样的举动又有什么评价?我感觉这当中一定有故事,有值得挖掘的新闻素材。我随即赶到该小区找到这爿干洗店,通过对邻居、顾客的采访,一个蕴涵着诚实信义的人间温情故事很快清晰起来,也很快有了第一篇报道。 “我这么做,是为了对得起内弟生前的好名声。”、“他没有做完的事情,我作为他的姐夫,有义务帮他做完。干洗卡里就算只有一角钱,也要退给顾客。”这些话朴素无华,没有任何矫揉造作、故作姿态,却有着掷地有声的力量。而顾客回报他的,则是主动要求卡中的余钱不要了,不给赵老师添麻烦了,“卡不退了,不为别的,就为他们做事实在、诚信。”一位顾客说。诚信的力量、人格的感染力是无穷的,赵老师的义举,还感动了干洗店的邻居们,甚至干洗店的同行也不邀自来,主动帮忙料理退钱拿衣服的事情。 除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情义、责任,“信义姐夫”的一份淡定、谦逊也令我感动、动容。记者采访中多次提及拍照要求,均被他婉言甚至不留情面地断然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真的是应该做的,不值得张扬,对不起。记者辗转找到赵老师的同事兼好友,请他当“说客”后,他才勉强同意我拍他的一张侧影,这也成为所有媒体中他唯一的照片。面对记者,他说得很坦诚:“我内弟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勤奋,有事业心,很多方面,我要向他学习。内弟做生意,我教书,都要讲诚信二字。”做生意也好,教书也罢,都要讲诚信,其实对于我们记者而言,搞采访、做报道,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带着这份感悟,5月5日的第二篇报道《“信义姐夫”说:我是在向内弟学习》也迅速写成见报。 5月6日是赵老师贴出的告示中,顾客拿衣服和退钱的截止日,记者跟踪采访发现,事情的结局非常完美,99%的衣服和卡中的余钱都退了,令人特别意外的是,甚至有“透支”洗衣卡的顾客特意回来“还钱”。这就有了再次被本报门面版头条导读的第三篇报道《“信义姐夫”终于心安了》。 事情的发展超越了记者的判断,超越了报道本身的主题,这一事件的起因、发展和过程,引人思考、令人动情,扬子晚报的报道,引导、弘扬了人性之美,报社在这篇连续报道中,安排了重点版面,加发了扬子时评,我在这次采访报道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精神和灵魂接受了洗礼,获益匪浅。 扬子晚报记者 陈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