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画历经了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世界文化有了一个全面了解之后,对于中国画要创新这个概念已经非常明确,不再需要进行什么所谓的学术之争。但同步相伴的市场经济让许多中国画家就范于金钱的诱惑,打着所谓恪守传统的招牌抵制创新,其本质已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为了获得低俗的掌声和流着油的面包。因此,当今的中国画家如何面对创新,已经超越了认知水平的判断直接进入人格高下的考验。因为,创新者面临着指责、不理解和相对的贫困,获取更多的是一个艺术家内心良知的丰厚、人格的自尊和创造的愉悦。赵治平无疑健步于创新者的行列,并且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己创造性的工作。 创新历来是荆棘之路,这条道路的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习俗的制约,人们历来习惯于已经被大家认可的各种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愿意或者很难接受新的规则,因为新规则会让人们在无所适从的状态下失去起码的智力上的自信。其二来源于认识自我的制约。对于第一个制约的突破,由艺术家自身素质的高低所决定,如果没有一颗对艺术的崇敬之心,对真理追求的热情,就不可能对落后的习俗有一种反叛的精神。只有具备了对真理的追求以及艺术家高尚人格的时候,才愿意牺牲利益反叛习俗而追求创造。对第二个制约的突破,在这一点上甚至比社会习俗更加难以突破,这是认识自我的一次严峻考验,既考验艺术家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又考验自身的艺术天赋。赵治平用对艺术的崇敬之心和艺术创新回应了这些制约。 中国画的创新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新在规律上是没有区别的,第一件事就是思想、情感、审美趣味上的改变。在赵治平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他在这一方面不断地穿越传统文化的制约。很明显,在2004年的《金秋神韵》中三只垂翼低飞的大雁、2006年的《和鸣江南》中,如林风眠的《丝鹭》一样表达了传统文人避世的情怀,隐隐传递着一个艺术家内心的一种彷徨、一种追寻、一种莫名的惆怅和忧虑。但作为一个一心想创新的艺术家,赵治平只是把自己的思想暂且栖息在老庄文化之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他不停地寻找着自己情感的归宿,在2008年的《和鸣》以及2009年的《奋翅》两幅作品中充满活力的鸟类则是引项高歌,振翅翻飞,显示了赵治平在内心深处努力冲破传统文人画的情结,寻找一种与现代生活契合的新的精神指向。但是穿破一个文化的高墙是何等的艰难,在他不断寻觅、突破的同时,也时时有着不同程度的回望和短暂的休憩,在《翠华含英》、《秀逸之气》等作品中仍然流露出一种文人画的意趣。这种迂回的、艰难的探索过程是符合一个艺术家的心路历程的,他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文化的改变,而是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生活经历不断地印证、考察这个文化正在发生的细微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眷恋是每一个文化人天然的情结,就如远行在外的游子时时回想临别时母亲的嘱咐,尽管自己的追求早已超越了这个嘱咐。赵治平很清晰地意识到这种眷恋不能代替他对文化的一种新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他不断突围的思想轨迹。 对于视觉艺术而言,中国画形式的突破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点上,赵治平不断的推进、大胆的创新。他笔下的花鸟草丛已经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的叙事性、情节性的模式,不再是向人们叙述这些小生灵们具体的生活情节和描写自然景观的真实外貌,画中的一切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载体和符号。叙述方式的转变必然导致表达方式的变革。叙事性、情节性的表达迫使作者采取细节化、故事化描写,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文学性享受,但这是文学艺术不分家的初级阶段,不再是一个现代艺术家注视的范围;符号化的表达必然依靠图像本身的意义和魅力,要注重图形的视觉性、直观性和隐喻性,这是艺术回到自身的现代的处理方式。赵治平深谙此道,在具体画面的处理上他更强调整个形体、色彩的直观视觉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象征意义,大胆地舍去了生活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表象,直指自己的内心诉求,不再是所谓的栩栩如生而是栩栩如情。2006年的作品《奏鸣》中的主角是什么鸟已经无关紧要,它们几乎是同样的造型,同样的动态,同样的表情,密集的草丛被斑斓的色彩所代替,但完整地表现了他内心强烈情感的爆发;2008年的《和鸣》是用千姿百态的群鸟演奏了一场激情飞扬的交响曲。 在具体技巧的处理上,赵治平很在意形状、线条和色彩之间的准确搭配,不停留在花鸟画常规的小趣味层面,强调用现代的艺术表达方法展示现代人情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色彩的处理上可谓勇于突破、独树一帜,运用色彩强有力的视觉魅力体现了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最大限度地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框架。2005年的《晴旭晖晖》、《朝曦》、2007年的《秋韵》、2008年的《和鸣》等作品,采用浓烈的背景色把画中的主体悬浮起来,让读者产生一种莫名的虚幻之感,令人沉思,显示了他在色彩应用上所形成的鲜明的个人风格。 中国画的转型不能依靠恪守传统,恪守传统本质上是违背文明发展规律的,传统永远属于过去不能代替现在,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传统。同时也不能依靠遵循外来的艺术法则去创作中国画,这样会把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断送掉。因此,在这条道路上只能根据时代的需要站在自身文化的立场上、吸收一切可能吸收的外来文化的营养,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也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现代中国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已经有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在这群体中,赵治平无疑是有着自己独特贡献的一位。 文/林逸鹏 (著名画家、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