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平,祖籍南京,江苏句容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华侨书画院理事,江苏省美协省直分会理事,南京邮电大学画院执行院长,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江苏创作基地执行主任,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省级展览并获奖:《飘动的云》(合作)获“第二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金奖,《茅山抗日根据地》入选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大哥回来了》入选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志愿者》获201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霜晨1941》入选“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祥云》入选 “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 宋代周敦颐在《通书·文辞》开篇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以今人的观点看,此处的道当是指道义、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文如此,画亦然,谓之“画以载道”。最近读到江苏画家王平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即有这种“载道”的感觉。与此同时,在学院派严谨思辨的形式外表下,显见出徐悲鸿先生当年所倡导的“尽精微、致广大” 的艺术精神的影响,他的工笔人物绘画,追求一种光明正大的艺术指向。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平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受业于杨建侯、黄纯尧、范保文、尉天池等书画名家,系统深入地进行了中国画专业的学习。南师大美院所传承的徐悲鸿美术教学体系,使王平打下了坚实的学院派绘画艺术功底。2006年他从苏州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多年来在高校从事艺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乐此不疲;不仅把学院办得有声有色,在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 王平在创作中所坚守的精神特质,表现了他既钟情于国家民族的人文历史,又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的文化自觉,也表明了他追求艺术本体价值的创作理念,体现出文化创造在新世纪的意义。王平在他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中,行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茅山烽火》、《江南烽火》(系列)、《峥嵘岁月》和《志愿者》等作品以及他在创作中所投注的精神,凸现了时代的主旋律,其意义显然远远不同于那些强调“自我表现”的作品,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将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其中《茅山烽火》以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主题,画面中描绘了陈毅、张鼎丞、粟裕等新四军将士和民兵共49人,场面宏大,人物各具特点,战争气息浓厚,歌颂了先贤志士们的不朽功勋,该画入选“江苏省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他的一系列以“新四军”为主题的作品,深入刻画了这支“有文化”的军中将士们的性格特征,具有艺术与历史的双重价值。当市场的诱惑冲击着时下的艺术创作,如何坚守艺术的精神家园,如何颂扬先贤英烈和时代脊梁的伟大人格和精神,业已成为当下艺术家创作需要直面的问题,王平的精神坚守无疑是值得倡导和尊敬的。 在王平的工笔人物肖像画系列作品中,以探索的精神和研究的态度,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语言、图式、技法表达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甘南州的平措大爷》、《盛装的卓玛》、《小雪》中,画家对人物的肌肤褶皱、衣饰面料和各种装饰物等以中国画的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生动的表达。尤其是《甘南州的平措大爷》,饱经沧桑的藏族大爷,每一道褶皱都仿佛叙述着一个不寻常的故事,画家以其扎实的造型功底,对人物进行了精到的刻画,明暗、色彩、虚实的处理恰到好处,既细致入微,又松动柔和。王平的探索提升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且仍然保持了中国画艺术的民族特色,也赋予了中国画新的活力。 诗意的表达是王平绘画的另一特色。在获得第二届“徐悲鸿奖”全国中国画展唯一金奖的《飘动的云》(合作)中,草原上,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姑娘仰望蓝天,朵朵白云从头顶飘过,她们的思绪也随白云飘向无限的远方,画面中荡漾着一种诗意的梦想。在《听雪》中,宁静的南师大随园雪后,静寂无声,一位女大学生倚坐桌前,一手托腮,一手抚书,若有所思……,画题《听雪》把观画者引入了诗一般境界。 王平早年创作了大量山水画作,以浪漫抒情的笔墨、色彩,表达绚烂多姿的南方景色和雄伟的西北风光。这是与他工笔人物画不同的另一方艺术天地,王平以学养作画,加之对传统文脉、笔墨法度的充分认识和把握,故而面对大山大水能够举重若轻,化境为情,画面上显现出一种阔大沉厚、自然旷达之境。 王平为人诚朴,避世而独立;教务之余唯以绘事为乐。他的绘画不追时尚,坚定地行走在自己所选定的道路上。在王平的画中,我读到了一个画家的精神坚守,相信勤奋和坚守的他,会为时代奉献更多更好的创作成果。 陈履生 2014年7月于国家博物馆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