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开始后,《西安日报》深入揭批“四人帮”及其在西安地区的帮派体系,使《西安日报》重新获得广大读者的信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同时,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把舆论中心逐步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恢复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报纸重开新生面,办得尖锐泼辣,生动活泼。
另外,“文化大革命”以前一些为读者喜爱的栏目,如“钟楼下”、“读者来信”、“科学与卫生”、“西安市场”、“文化生活”,《红雨》文艺副刊、《周末》专刊等,也相继恢复。又根据读者需要,新开办了“街谈巷议”、“体育”、“天外有天”、“阅览厅”等栏目,报纸的内容逐步丰富多彩。
由于市委领导的支持,《西安日报》在这一时期报纸批评十分活跃,一些典型事件的批评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例如1978年12月23日,刊出《岂能如此糟蹋人才——市石棉制品厂领导迫害女技术员唐安华至今不处理》;1978年12月30日,刊发了《岂能容忍这样对待科技人员吗?》批评西安市水泥制管厂领导打击、压制工程师杨烈光的行为;1979年5月27日,刊登记者来信,对西安仪表精密零件厂的39台进口设备沉睡13年,风吹雨淋,无人过问一事进行批评。这些批评报道都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特别是1980年7月9日的《向国外寄商标所引起的……》,以及连续报道《回寄商标层层辗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不敢拍板》《踢了10个月的皮球有了着落》等,反映一位国外啤酒商标收藏家给西安啤酒厂来信,提出索要该厂两枚商标。啤酒厂领导不敢寄出,两次写报告请示上级,上级又请示上级,反复辗转11个月,才终于寄出。报道刊出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被《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转载或转播。
1981年1月1日,《西安日报》改为《西安晚报》,仍为中共西安市委机关报。《西安晚报》复刊后,她的面孔既有别于《西安日报》,也不同于追求知识、趣味的消闲的一般城市晚报,而是一种机关报性质的晚报。由于讲究宣传艺术,因而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城市的经济改革正由试点走向全面展开。《西安晚报》在继续报道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重点逐渐转向报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一时期,《西安晚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报道中既花大力气报道了一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和群体,又经常把市民身边闪光的凡人小事登上报纸版面;既有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普通百姓的有深度的调查,又有众多读者参与的问题讨论,形成了《西安晚报》一个鲜明的特色。
在整个80年代,《西安晚报》陆续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在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典型,这些典型人物和群体的宣传报道,对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81年11月,报纸刊发通讯《飞来的闺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7月14日,《西安晚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刊登《古城又一桩感人的新事/老农魏志德掏粪不幸落池/王宝安等人路遇争先抢救,共产党员张华光荣牺牲》的消息,还刊登了6位英雄的照片,配发短评《自愿结成的光荣集体》。这些素不相识的解放军战士、大学生、工人、农民、个体户,自愿结成一个抢救集体,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