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汪女士在淘宝交易过程中,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称必须扫描二维码才能显示商品信息。汪女士用手机扫了一下,随后,支付宝、余额宝中的18万元被对方转走。办案民警介绍,汪女士扫二维码点开的链接被植入木马病毒,她的手机“中招”后,支付宝的服务密码被对方获取,随后账户被对方盗刷。 类似的诈骗犯罪不时在各地上演,消费者损失惨重。如去年11月,福建一对母女在未核实来源的情况下扫描二维码,半小时内手机银行账户被盗刷200多万元;还有一位何先生也被犯罪分子以同样方法盗走152万元。 公安人员介绍利用二维码盗刷消费者存款,已成为一种新的犯罪途径,此类诈骗活动有进一步蔓延之势。 专家介绍,由于技术门槛过低,二维码目前处在“人人皆可制作、印刷和发布”的状态,由此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不法分子在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再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就可以生成一个二维码,整个过程不超过1分钟。 相关部门对二维码的监管也是“一片空白”,注册一家二维码企业并不需要专业资质,制作二维码也没有任何规定,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限制,整个行业处在一种自由化状态。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出台二维码的使用标准,完善针对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法律法规。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