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说这话的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来到索契,怎么能不去看看奥斯特洛夫斯基,去看看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成的地方。 昨天上午,比赛不多,记者忙里偷闲去了趟索契市区,专门去寻找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索契的遗迹。 虽然事先向当地志愿者作了了解,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就在黑海海边,但寻找的过程依然曲折。 我们从索契火车站出来,顺着手机导航的指引,穿过步行街,来到了海边的一栋建筑,但到门口一打听,才知道我们的手机定位弄错了,这根本不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在保尔·柯察金街上,离海边还有两条街的距离。 无奈,我们只好折返,然后顺着当地居民的指引继续寻找。 走过几个路口,眼前突然出现一个高大的雕像,竖立在大理石底座上,雕像赫然正是瘦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身着大衣、手持书本、迈步前行的模样。经过一番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保尔·柯察金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居兼纪念馆,就在一条僻静的小街巷里。 故居参观是免费的,但带相机进去则要收费,100卢布一部;如果需要导游,则需再付200卢布。 我们的导游名叫塔特琳娜,她会英语,但仅限讲解,当我们有问题问她的时候,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估计那些讲解词,也是她背下来的。 塔特琳娜告诉我们,奥斯特洛夫斯基32年的一生中,有8年生活在索契。他享誉世界的伟大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是在索契完成的。我们参观的这座故居,是前苏联政府分配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他在这里一直住到1936年6月30日,才因为病情恶化搬去莫斯科治疗,但6个月后,他就在莫斯科去世。 如今的故居,还保留着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离开那天的模样,连墙上的日历都定格在1936年6月30日那一天。 1927年,23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又过了一年,他双目失明。双目失明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塔特琳娜介绍,他通常整个晚上躺在床上写字,由于字迹潦草,不得不由照顾他的母亲和姐姐将他写的文字抄写成文稿。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用了3年多时间,写成了30多万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我们看到了很多游客的留言,其中至少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塔特琳娜告诉我们,虽然奥斯特洛夫斯基世界闻名,但来参观的外国游客中还是中国人最多。 临走时,我给塔特琳娜提了个建议,以后在故居的介绍材料中,最好加入中文版本。塔特琳娜表示:一定会考虑。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 殷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