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坐落在安徽绩溪古老的村落龙川,三面环山一面向水,又称大坑口。村东流淌着一条大河——登源河,蜿蜒南去奔入新安江;村西一条河——龙川河,穿过村庄汇入登源河。就在这两河交汇处,就是龙川的胡氏宗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徽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记者 苏 勇 中国木雕艺术的天堂 据绩溪历代的史料记载,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胡宗宪主持扩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再度大修。这是一座集徽派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为一身,尤以木雕最为突出的“江南第一祠”,它被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誉为“中国古祠一绝”,其木雕“精华之处,比故宫有过之而无不及”,被中国建筑学界泰斗郑孝燮称为“木雕艺术殿堂,相见恨晚,这里有看头,不愧为国宝”。从目前徽州祠堂现存的情形看,惟有胡氏宗祠,保存得最为完好。 记者现场看到,宗祠坐北朝南,白墙黑瓦,砖木结构,典型的徽派建筑。非常有气势的是重檐歇山式门楼上,八只角斜向天穹,迎风耸立,高约十几米,宽约二十多米,前后16架砖木建成的斗拱,将三个层次、五个屋顶檐前挑达1米多远,占据了大半个前楼,像凤凰展翅欲飞,煞是壮观。徽州祠堂建筑上称之为五凤楼,而胡氏祠堂这么巨大的前楼,这么特别的檐角实属罕见。 龙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祠前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广场。房屋场基和广场的场地、栏杆等全用清一色的花岗石砌成。 为何没有蜘蛛还是谜 记者从正厅出来,走进正祠东侧的边房,其结构分上下堂,高度仅有正祠一半,木雕简陋,另有风格。这是一座副祠,为什么要建这座副祠呢?据当地导游介绍:这里有个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为了安心,还得给他建造房子分配土地,便是副祠;更奇怪的是,这家丁姓至今已16代,代代单传,是何缘故,还是一个“谜”。 古祠的“谜”,还不止一个。据专家介绍,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说,与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也有人说,关键是古祠地处风水宝地的缘故。此“谜”虽未解开,但没有蜘蛛网,花雕更显风采。大概是人们对徽派木雕艺术的喜爱,又是人杰地灵的宝地,不少国内外人士和游客,出差皖南或游览黄山,都要赶到此村游览一番,加之品味。这座古祠的木雕艺术,每年吸引许多观赏者。 走出胡氏宗祠,站在露台沿上,但见远处青山绵绵,近处小河流水,波光潋滟,白墙黑瓦,炊烟缭绕。水街两边的石板道上,游人如织。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图画跃然眼前。今天的胡氏家族对“祠堂”的鼎盛历史,还是引以为豪的,祠堂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产生巨大的、永久的、不可估量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中外观光游客。 族谱中都写了“族规”、“家训” 川村有过兴旺发达的历史。据记载,徽州大都聚族而居。胡姓是绩溪第一大姓。龙川胡氏宗祠仅是“龙川胡”一族的家庙。东晋太兴元年(318)始祖胡焱,山东青州人氏,奉旨以散骑常侍镇守州。咸康三年(337),娶华阳王氏为妻。一日踏青,巡游至龙川(当时叫荆林里),自觉精致绝佳,大喜。便举家定居、建筑家园。据史料记载,仅唐宋两朝,龙川胡氏中任县令以上官职的有9人。宋明清三朝,大坑口考中进士12名,单明朝中进士就有7名,杰出者有户部尚书胡富、曲靖府同知胡光、副都御史巡抚辽东的胡宗明、兵部尚书胡宗宪等4人。 据绩溪宣传部门介绍,绩溪古宗祠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这个机制,又成为古近代社会农村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成为推动村落社会公建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导修德,正人正己。绩溪古宗祠文化给人一个非常突出的感觉,就是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可以说,宗祠是古代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祭祖“拜图”时,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鼓励读书,鼓励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自然人才济济,龙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