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只在季后赛的关键时刻,“黑哨”这个词才在CBA被反复提起。那么CBA有没有真正的“黑哨”?如果有,到底有多严重? 通常,在球迷眼里的“黑哨”并不都黑,只是因为在主场,判罚不利于主队,球迷就会大喊“黑哨”。这是形成主场哨的重要原因之一,裁判怕球迷闹事,一旦闹起来造成比赛中断,就有无法估量的后果。如果这个主场位于敏感地区,涉及“维稳”,那么裁判的压力更大。 “做裁判工作”同样是个很笼统的表述,这里面既有俱乐部与裁判之间的豢养关系,也有关系哨、人情哨和官哨,甚至根本不用通过裁判。现在的俱乐部有民营的,也有当初省市体工大队发展而来的,关系网错综复杂。比如今年就有一场比赛,一方进不了季后赛,一方需要更大把握进季后赛,体育局的电话就打到了对方的体育局,比赛结束,输球的老板气得拂袖而去,但他以为自己的队伍不争气,拼不过对方。 有的比赛则需要通过领导打招呼,然后落实到裁判去执行,目的可能和晋级无关,只是为了维稳,怕球迷闹事,因为CBA的季后赛通常在各地两会期间进行。这是有教训的,2012年山西和北京的季后赛,山西球迷围堵北京队大巴,导致后面的比赛推迟,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计划,当年的CBA比赛到此为止,不再产生总冠军。如果成真,就不会有后来北京首钢的冠军。 但是,主场哨的更重要成因来自俱乐部。由于历史的原因,CBA从早年集中打联赛开始就有“做裁判工作”的恶劣传统。有俱乐部曾这样表达:“你不应该问我有没有做裁判工作,而应该问,现在有谁不做裁判工作?”好比问“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到底是因为有人做了裁判工作,导致俱乐部都不得不做裁判工作,还是因为都在做裁判工作,所以我也得做裁判工作,这个本身并不科学的问题没有科学的答案。只能这样说,做裁判工作变成了CBA赢球的基础任务之一,做了不一定对自己有利,不做一定不利。 CBA做裁判工作的规模已经达到多少钱?这是个需要广泛调查后得出的数字,你只要提出来,就会有人问:“证据呢?”所以,只需要了解,而不能去深究,否则就把自己推到进退维谷的境地。 作为篮协新闻委员会的执委,我曾在会议上提出过这样的建议:篮管中心和公安部经侦局搞共建,把电话监听和视频监控变得更具可行性,不一定真的监听,但必须让当事人知道,这样的监听是可能的,以起到震慑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我的理解是,作为政府机关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篮管中心竞赛部权力太小了。但这样的措施,需要有人去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