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有企业公车拍卖的“第一槌”;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一些地方公车司机开始辞职改行……从中央印发条例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以来,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车轮上的铺张”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沉疴已久的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轰轰烈烈的车改拍卖中又面临新的问题,国有资产如何卖得合理,改革程序不够公开、拍卖流程不够完善,个别地方的“应付式改革”亟待纠偏补漏。 就在最近,一些地方因为公车改革启动,一些公车司机已经出现成批辞职的现象,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纵深推进的标志。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司机告诉记者,以前最“吃香”是领导的“专职司机”,往往有可观的“灰色收入”,也就是领导出席活动或应酬时,邀请方都会给领导司机发礼品、礼金、误餐费等。现在公车改革取消专职司机,隐性收入锐减。 新华社文章称,多年来公车改革不断,但陷入“越改越多、越改越乱”困境,就是因为缺乏彻底性,有的在风头上把公车“封存”一阵子,风头过了肆无忌惮。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公车数量屈指可数,特定的公务活动才能使用。“由于公车数量少,车一上道所有人都知道是公车,自然不敢私用滥用。”长期关注车改问题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只有从根子上大幅削减公车数量,才是车改的“釜底抽薪”之举。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