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扬子晚报与南京市档案局联合推出专栏《南京历史上不该遗忘的人》。在南京,他们曾是名噪一时的人物,只是如今已鲜为人知,虽然他们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流星,只留下短暂光芒,但他们的故事却依旧值得回顾。本报今起陆续向您介绍这些人物。 通讯员 梅正亮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南京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始于六朝时代。本回的主角名叫卞壸(kun三声)。卞壸的祖父是西晋政权在山东的地方官员,卞壸受惠于“门阀制度”,世袭罔替,是一个“官三代”,成年后即走上仕途。可皇粮没吃几天,“永嘉之乱”爆发,北方被游牧民族占领。皇族司马氏与其他官宦家族渡江南迁,南京被选为新的首都,东晋政权建立,此时卞壸在扬州任职。 很快,卞壸调任中央,担任“组织部长”的要职,负责选拔官员,后又任御史等,执掌纪检部门。他是东晋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也是牵制王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后被授予军权,防备王氏作乱。 刚正不阿,敢指责王导 王氏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势力之大,时称“王与马(即‘司马’),共天下”。除了王导,还有其堂兄王敦等,是真正的掌权派。卞壸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甚至与王氏公开“撕破脸”。 东晋第三代皇帝成帝即位时,王导、卞壸都已是三朝元老了。在登基大典那天,不把幼主放在眼中的王导,以病缺席。卞壸在朝廷上严肃地说,王老首长还能算社稷栋梁吗!现在先帝还没有下葬,皇上还没有登基,是生病的时候吗?王导听说后连忙带病赶来。之后一次上朝,王导又旷工了,其实是私下为离京的官员送行。卞壸得知,直接上奏“(王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应该免职。后来皇帝“和稀泥”,此事不了了之。 父子三人都死于战场 做了半辈子文官,卞壸也是能上战场的。东晋时期的氏族斗争一直没有平息,一位名叫苏峻的将军协力平定“王敦之乱”,获功封赏,但没多久,他也走上王敦的路——以清君侧为名,攻破南京,挟天子以令诸侯。48岁的卞壸带兵,在郊区迎战,但力量有限节节败退,退入南京后,又继续巷战,不幸殉国。他的两个儿子卞眕、卞盱,见父殉国,相随杀入敌军,亦力战而死。 平叛后,人们在南京的冶城安葬卞氏父子,也就是今天朝天宫西侧。历代都有修缮,现存碑碣为清代重修,市级文保单位。 |